宝树林中碧玉渍,秋风又送木樨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01:50:30
我想要全诗和作品名、作者名

桂林一枝
  明 杨升庵
  宝树林中碧玉凉,
  秋风又送木樨黄;
  摘来金粟枝枝艳
  插上乌云朵朵香。

  杨升庵(1488-1559),名慎,字用修,新都人,出身在于“一门七进士”的官宦家庭:父亲杨廷和位居宰相,祖父及兄弟子侄五人均为进士,这样的书香门第在我国历史上也属少有,但杨升庵却不是那种锦衣玉食、饫甘餍肥的纨绔子弟,“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便是他的名言。杨升庵少年时即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十岁能诗,十三岁时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华。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并称之为“小友”。十九岁应四川乡试考中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成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时年二十四岁。授职翰林修撰后,杨慎忠君体国,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敢于犯颜直谏。无奈遇到的是嘉靖这样的刚愎暴虐的昏君,那份近于迂腐的忠诚便成了罪不可绾的执拗和狂妄。终于在明嘉靖三年(1524),因议“大礼事”触怒皇帝,二次廷杖,尔后发配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一去便是三十七年,直到72岁时老死戍所。杨升庵身处逆境而报国之志不衰,拯溺扶困之心不减,把仕途失意后的愤懑转化为动力,孜孜不倦地从事写作和研究,深入边地,游历考察,讲学授徒,使当时文化落后的云南学风大开。升庵一生博学多闻,著述达四百余种。《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为第一”。这些著述除文学、史学、哲学外,还有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民俗等方面。他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和多种学科的学者。
  因为他敢于为民请命,办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妇人孺子,多识其姓名;野老村夫,言及升庵辄相咨嗟惋惜慨叹不置。”在昆明、保山等杨升庵行迹所到的地方,当地人都为他建祠立碑。

  桂湖是杨升庵的故居,杨升庵在这里度过了20多个春秋。花径石路洒下过他的童年欢笑,池塘春草留下了他的朗朗书声。中秋明月,他和女诗人黄峨新婚燕尔的海誓山盟,三春花柳,系留着他们流连荷堤桂下的吟诗唱和。因为这些,杨升庵深爱桂湖,莳花种草,构楼建阁,把无边风月融入了一湖清粼中,桂湖创始人之称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