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为什么能凝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20:49:58

血液受损伤流血时,发生止血和凝血效应的机制有多种,但大都与血小板的作用有关系,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收缩血管,有助于暂时止血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是通过其释放的血管收缩物质、血小板粘聚成团堵塞损伤的血管和促进凝血实现的。
血小板能释放5-羟色胺,儿茶酚按等血管收缩素,使受损伤血管不同程度地紧闭,同时管内血流量减少,防止血液流失。

·2、形成止血栓,堵塞血管破裂口
血小板容易粘附和沉积在受损血管所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 聚集成团,形成止血栓;血栓直接堵塞在血管裂口处,除了起栓堵作用外,还可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3、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在血管破裂处加速形成凝血块
血小板的凝血作用:血小板3因子提供磷脂表面吸附大部分凝血因子,增加凝血反应速度。
受到损伤的血管或组织处于产生一些因子,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血凝系统,在血小板所释放的不同因子的综合作用下,数分钟内完成了一系列酶促生化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血浆内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约34万,电镜下观察数条肽链形成螺旋盘曲的四级结构,整体上看呈团状。纤维蛋白则是细长丝状,并相互交织成网,因而把血细胞网罗起来,形成冻胶状的血凝块。

·4、释放抗纤溶因子, 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动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容易降解。由于血小板含有抗纤溶因子、抑制了纤溶系统的活动, 使形成的血凝块不致于崩溃。

·5、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

·6、促进血液循环
血小板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正常人血液中计数为100×109/升一300×109/升,占血液体积的0.3%,妇女在月经期可减少50%~75%,幼儿含量稍低。血小板约2/3在末梢血循环中,l/3在脾脏中,并在两者之间相互交换。

1. 暴露的胶原蛋白激活血小板:包括两种情况(1)血管破损;(2)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收缩导致内皮下的胶原蛋白暴露。前一种情况发生在损伤出血时的止血,第二种情况是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形成的起因。
2. 激活血小板中的PG合成,生成TXA2,并迅速转化为TXB2,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