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叫 教学对象分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4:59:51

教学对象的分析包括对教学对象已有知识水平的分析、教学对象需要形成的知识水平的构成成分的分析,以及教学对象在生理、个性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等方面特点的分析。这些内容决定了以后各环节的内容。
1.分析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
所谓起点行为或倾向,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原有知识与技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的准备,也就是学生的原有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经验都表明,学生的原有基础是新学习的内部前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学习的成败。因此,教师在确定终点教学目标后,必须认真分析并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确定学生起点行为的方法很多。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也可以通过诊断性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按照布卢姆“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原则,学生必须达到某一单元规定的教学目标的85%以后,才能进行下一单元的学习,其目的也就是确保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已具备适当的起点能力和水平。
一般而言,中小学教材都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安排。分析教材内容安排的顺序,对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假定我们有这样的教学目标:“学完本节教材后,学生能够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这一教学目标所规定的是教学终点时学生的能力。这一终点的达成需要如下起点能力:第一,能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第二,能通过通分,将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学生总是在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和通分以后,再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因此,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能力和通分的能力就是形成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能力的起点能力。
2.分析学生应达到的使能目标
在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生必定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又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这些介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教学目标称为使能目标。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越多,则使能目标也越多。一般而言,小学阶段先后两次教学的知识、技能距离较小,其中的使能目标也比较小。

如果是针对老师而言,教学对象指的就是学生,所以教学对象分析也就是学情分析

具体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接受知识的能力等等.

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