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梁生宝买稻种)是那部小说的片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20:27:14

创业史的片段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据说他当时的级别是9级,是非常高的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柳青的《创业史》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tine,据说稿费就是十万元,柳青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了农村,为农村买化肥、农业机具,安装电线等,总之,他是一个彻底忘我的文学家。
  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1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为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一贫如洗。
  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
  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