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秋 瑾《兰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20:14:16
顺便也可讲讲秋瑾的<梅>

秋瑾在庚子事变前即从事创作,多以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抒写个人幽怨。《梅》、《兰花》等诗,托物抒怀,已经很见才情。而《题芝龛记》八首通过对花木兰、秦良玉的赞颂,抒发她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题郭□白湘上题襟集即用集中杜公亭韵》之二,也表达了她闻鸡起舞、立功边疆的抱负。庚子事变时期的《杞人忧》"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感事》"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已见诗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胸襟,也预示着她即将冲破樊篱,走向革命。

庚子事变以后,特别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后,秋瑾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献身革命,谋求民族解放与妇女解放,成了她诗歌的基调。绝大部分诗篇都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充满着挽救危亡、振兴祖国的激情。《宝剑歌》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吊吴烈士樾》的"卢梭文笔波兰血,拚把头颅换凯歌"等等,无异于诗人献身于革命的誓词。和徐寄尘等女友的唱和诗,唱出了对于妇女解放的理想。她希望妇女破除袖手旁观的陈规陋习,尽国民的责任,脱下闺装换戎装,挽救祖国危亡,创造英雄事业,创造"女儿文明"。这一时期的诗除五、七言律诗和绝句外,又采用了篇幅较长的歌行体。诗的风格也明显地呈现出互不相同的两种特色。一种偏重于抒发革命理想,表达革命必胜的信念,虽间有悲凉之句,但以乐观豪放、热烈昂扬为其特色,如《宝刀歌》、《宝剑歌》、《秋风曲》、《泛东海歌》、《吊吴烈士樾》、《赠蒋鹿珊先生》等。另一种诗则偏重于批判现实,慨叹世人麻木不仁,自己救国无方,如《感时》、《感事》、《感怀》、《柬某君》等,虽有感人奋发的诗句,但以悲壮苍凉为基调。

秋瑾的词作,大致如同其诗。前期多写闺中愁绪,后期多写革命壮怀。〔满江红〕"小住京华"抒发正在觉醒,即将冲破家庭,走向革命的一腔激愤之情。〔满江红〕"肮脏尘寰"和〔望海潮〕《送陈彦安、孙多琨二姊归国》,抒发唤起群众创造新世界的胸怀。

秋瑾的革命品格与诗品历来受到称赞。邵元冲说:"鉴湖女侠成仁取义,大义炳然,不必以文词鸣而自足以不朽。然即以文词而论,朗丽高亢,亦有渐离击筑之风;而一往三叹,音节浏亮,又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