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历史题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16:56:57
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史,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耴……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材料三:(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材料四:本朝鉴于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其所过,莫不溃散。

1.据材料一,二指出的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统治者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祖如何认识外忧和内患的?这种认识对以后宋朝统治者处理外忧产生什么结果?

3.材料二认为北宋初期的改革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四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的溃败。材料二和四对宋朝初期改革措施的评价如何?扼要说明你的想法。

1.藩镇割据的问题,解决方法是把地方兵权收归中央所有,将领不再拥有兵权
2.宋太祖认为外忧只不过是边境上的纠纷,可以预防,而内患更加可怕。以后的宋朝统治者莫不尽最大力量掌握兵权,设立禁军,强干弱枝,边境的守卫力量比较薄弱,导致了宋军在对西夏,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上防御无力,只能以“岁贡”等方式求得和平。
3.两则材料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也都有商榷之处。
材料二对宋太宗尽收地方兵权将领兵权的做法采取了绝对赞同的态度,认为“此制兵得其道也”。诚然,这种做法有效的防止了自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情况,使得宋朝内部政权平稳。但是,材料没有看到采取这种方法会导致边境防守无力,在控制了地方分裂势力的同时也削弱了国家的边疆防御能力,使得整个宋朝在对少数民族的入侵上防守乏力。
材料四则说了兵权收归中央后产生的不良影响,地方边疆上无力抵御入侵,导致了金灭北宋的结局。但是在北宋初期,兵权收归中央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保证了国家政权的稳定,避免了藩镇割据,军阀混战,使得北宋前期的整个经济得到了比较良好的发展。
我认为北宋的做法确实有可取之处,但是过犹不及,一方面中央要对兵权有绝对的控制力量,另外一方面地方上也要保留必要的力量以抵御外侵。要拿捏好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但是就过去的封建王朝来说,在当时的政治历史条件下,皇权和国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这样就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处于两难的境地,强了中央必弱地方,地方强大则威胁中央。当前国际社会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是“军队国家化”,防止军队被某个利益群体所专用,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即保证割据势力不会出现,又保证国家军事力量可以抵御入侵的良好状态。

呵呵,睡不着瞎逛,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哈哈,高中生?中国古代史的材料分析题啊,很久没做过了,一时手痒就帮你回答了~

恩恩,有历史不明白的地方我应该可以帮你的,加我QQ好了
274150694 西方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