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怎么解释供大于求的这一社会现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22:39:34
就是当今社会出现人们对产品的寻求到求产品求质量到求品牌求品位这一现象在经济学中该怎样解释

先解释供大于求的问题:其实供求变化总是趋向于一个平衡点,供求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影响供应和需求。供过于求可能是因为之前供小于求而造成一些资本从低利润产业转移至高利润产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高利润产业的供给高于需求,进而转化为低利润产业。如此往复。
关于人们多变的追求,可以参考马斯洛需求理论,当一些下层要求被满足,人们自然会有更高理想。所以从长期来看,对于人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中的,也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东西对人的效用皆有不同,但人们始终追求效用最大化。具体追求要联系社会文化背景来分析。

首先,你举的例子不是供大于求的例子,而是人们追求的不断升级的例子,所以先回答你的例子。人们不断的追求,从数量到质量,再到品牌,终极的解释是一句话:效用最大化。追求效用最大化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人的唯一选择,所以人们才会面对不断的选项出现“博弈”行为。在人处于衣食不足时,数量会给他最大的效用;在实现上面的目标后,数量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将会大幅递减,甚至为负的,此时,质量将会给他带来最大的效用。以此类推,下一个目标将是品牌。其实这样的问题很是简单,你唯一需要掌握的和灵活应用的就是效用的概念和实际意义。同意的例子很多,人们对于生活不断的追求,对于职位的不断追求,甚至伦理上“妻不如妾,妾不如偷”也是这样的道理。
对于供大于求的道理,主要是从厂商的边际生产能力和市场的反应速度上予以解释,因为厂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所以他不会选择百分之百的开足马力生产,因为此时的机器摩擦并不会使得他的边际收益为正。所以厂商的生产能力都有一部分是没有运用的,当市场的反应有变化,哪怕需求有一点点的变化,厂商也会快速的经行生产,而当消费者再购买时,产品已经变多了,所以就有供不应求的现象。

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从纵向和横向都可得到证明
从纵向来说,假设一个人从赤贫到达相对富裕,赤贫阶段,他只有最为基础的物质需求,比如食物,只要吃饱肚子就可以,他肯定不会想到一定要吃肯德基,接着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他就想吃的相对好点,就是你所说的求质量,到最后,比较有钱了,哈哈,这个时候就想到烛光晚餐了。
横向来说,任何一个时间点上,人的贫富状况各异,穷人只求吃饱肚子(求产品),富人大鱼大肉也不算啥(求品牌),咱老百姓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