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9:48:10
急!现在就要!!!

壮族以三十晚上鸡啼(或子时)作为新年的开端。在过去,新年里鸡叫头遍的时候,村里那些早早就穿起新装的姑娘、媳妇们举着火把,挑起水桶或竹筒争先恐后地来到村头河边挑水。这就是抢“新水”,据说抢到第一桶“新水”的人能给全家人带来一整年的好运气。回家途中,她们在河边或路旁拣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大石头象征猪马牛羊,小石头象征鸡鸭鹅鸽。把石头装在随身携带的篮筐带回家,象征着把这一年里禽畜的旺气也带回了家。

  “新水”挑回家后,女主人在水中加进红糖、生姜、竹叶煮成“灵汤”,让全家每人喝上一碗。据说小孩喝了会聪明伶俐,老人喝后会延年益寿,妇女喝了会添子添福。一家人围坐在暖烘烘的火塘旁喝着热腾腾的“灵汤”,喜气洋洋,其乐融融。

  在过去,从初一到十五,总有打扁担、抛绣球、喝蚂虫另(青蛙)、演壮戏、舞春牛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把春节闹得轰轰烈烈。而如今,随着壮家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习俗日渐销声匿迹,许多新的娱乐方式进入壮家。抢“新水”、抛绣球、演壮戏等风俗渐渐成了传说中的故事。然而,作为一个世代以耕植水稻为主的耕作民族,壮族人民对稻米深厚的感情早已渗入血液,世代流传。所以,有些风俗至今仍在传承。

  舞春牛原是壮族庄稼人寄托对农田好伙伴 ———牛一年来辛勤耕作的感激和酬谢的一种仪式,如今这层含义似乎已淡化,而只被当作一种增添节日喜庆气氛的活动了。“牛”是用竹片编成的,外边套上黑色或灰色的布,做成牛的样子。一人撑牛头,一人撑牛身,旁边有人手拎着青草领路,还有人高声领唱春牛歌,大队人马紧随其后,锣鼓敲得震天响。这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刻,他们拍手欢叫、突前抢后,在人群里穿来穿去。春牛踩着节奏摇头摆尾地挨家挨户给人拜年,预祝人寿年丰。春牛舞到哪里,欢乐和喜庆就被带到哪里。

  年三十晚上壮家人没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是吃粽粑,现在也是。一个粽粑有两三斤重,小一点的也有一斤,人称“枕头粽”、“驼背粽”。壮家姑娘在腊月二十九晚上就把粽粑包好,也把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密密实实地裹进用糯米、绿豆和肉片做成的粽粑里。粽粑被墨绿的粽叶包裹得严严实实,再用金黄的稻秆一圈圈紧紧地捆扎起来,煮上整整一天,到三十晚上就可以开锅了。一打开,只见粽叶在白色的糯米上留下淡淡的绿色;整个屋子顿时弥漫着诱人的清新的粽叶香和浓浓的米香。切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