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制的形式主义非人格化与中国当代主流文化的冲撞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2:04:54

冲突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官僚制的非人格化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
  官僚制的非人格化。上下级官员间的从属关系是基于法律制度和职务本身的组织结构规定;下级官员不是盲目服从上级官员个人的好恶需求,而是服从他拥有的特定职务上的客观的非个人的组织目标。对官员的评价主要是技术上的, 依据制度所规定的行动的程序化、客观化和他的资历、工作经验、责任心及敬业精神等,完全摆脱上司个人好恶情感的纠葛。
  官僚制的技术化和非人格化适应了社会技术流行的现实。用技术官员处理专门的行政事务相对于对于不懂技术的门外汉来说更有效率且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而非人格化的行事方式不仅保证了职能的合理履行,而且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所谓主流文化,就是一种表达社会主体意愿 ,即国家的意志、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文化 ,是一个时代、社会或地域顺应历史的发展和符合客观规律及社会心理而产生的精神文化主流 ,是促进人与社会积极健康向上发展的精神动力。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 ,具有高度的整合力,强大的推动力 ,深远的传导力和广泛的认同性的文化形式。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主流意识形态 ,因此,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此作了明确的界定: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二、正确处理非人格化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关系
  1、非人格化和主流文化之理性
  由于传统的封建官僚制具有人身依附性、过分随意性等人格化的弊端,韦伯对理性官僚制的理论设计,十分注重非人格化的理念。首先是规章制度的非人格化。在理性官僚制中, 官员的工作和利益不是由他上司的个人好恶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制度所规定的程序化和客观化的行动; 每一个官员就是一种完全没有感情、 没有欲望的机器的一个零件,只能在形式化的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运作。其次是对所服务的群体--民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