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琴诗》中所思考的问题是什么?你可以用自己的科学知识给他一个回答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4:30:55
重奖励啊!答完送50分!

苏轼在<<琴诗>>里思考了这么一个道理:
琴之所以能演奏出动听的乐声,这需要靠人的指头弹动,这是两者的共同作用.
没人弹奏琴不会自行发声,所以放在匣中不自鸣.
而单有琴技而无琴,也不可能弹奏出音乐.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是一首哲理诗,又很深的含义。其中一个道理就是:许多事物的存在源于物体间相互作用。
这就像水本来是静的,石头也是静的,但是水拍石头却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响声,道理一样。

网友解释:
不能犯机械主义的毛病,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不论是琴离了手,还是手离了琴,都出不了声。

苏轼在<<琴诗>>里思考了这么一个道理:
琴之所以能演奏出动听的乐声,这需要靠人的指头弹动,这是两者的共同作用.
没人弹奏琴不会自行发声,所以放在匣中不自鸣.
而单有琴技而无琴,也不可能弹奏出音乐.

中心是个佛学问题,类似的命题好像《华严经》里有,苏轼在这里是一种发挥引申和升华。“”我感觉他表达的其实就是意识其实是在先的。(高中政治课算是白上了:)

苏轼在<<琴诗>>里思考了这么一个道理:
琴之所以能演奏出动听的乐声,这需要靠人的指头弹动,这是两者的共同作用.
没人弹奏琴不会自行发声,所以放在匣中不自鸣.
而单有琴技而无琴,也不可能弹奏出音乐.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