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文看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5:57:16

《乐府诗和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的结题报告

  由于在学习中发现乐府诗中蕴涵了许多值得我们中学生探究与学习的“闪光点”,同时,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等级限制,妇女地位确实值得研究。所以我们小组研究了有关乐府诗的知识,并以乐府诗中经典的妇女形象探讨古代劳动女性的社会地位、婚姻家庭、日常生活等问题。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学习乐府的内容特点,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我们运用了小组讨论、请教老师的方法,并利用文献和互联网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关于汉乐府

  乐府本是秦汉时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一方面为文人创造的诗歌制谱配乐并演奏,一方面采集明间歌辞,魏晋以后,人们将乐府所创的诗也称乐府,于是,“乐府”便由音乐官署的名称,一变而为诗体的名称。做为诗体的名称,乐府又由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狭义的乐府指汉以来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制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夜包括那些并未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拟乐府题材的作品。先存的两汉乐府民歌工三四十首,大多收在宋人郭茂倩所编《东府诗集》中。

  乐府诗历来根据所用音乐不同来分类。郭茂倩《乐府诗集》将乐府分为十二类,但主要有四类。包括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所做的乐歌。鼓吹曲辞有称短萧饶歌,是汉初从被放民族传如的北狄乐,当时主要用作军乐。相和歌辞的音乐多为各地俗院,歌辞也多“接陌谣讴”。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丝竹更相和”与“人声相和”两种。杂曲歌辞的乐调多已失传,不知所起,因无可归类,就自成一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 ”、“鼓吹”、“杂曲”三类中,相和歌辞中尤多。

  汉乐府的主要思想内容包括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揭露与反抗。如《东门行》〈《妇病》〉等;对战争和徭役的控诉与揭露。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对封建礼教和婚姻的抗议,对劳动人民坚贞爱情的歌颂,如《山采糜芜》、《上邪》》等;其他的有讽刺统治阶级的贪淫残暴,如《长安有狭邪行》讽刺卖官进爵、也有阐发人生哲理的,如《长歌行》末两句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图悲伤。”

  汉乐府的重要艺术特色有:继承了〈诗经〉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