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一下凌志军《交锋》的书评?!急需·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5:40:31
谁能提供一下凌志军《交锋》的书评?!急需·谢谢··!!!!!!!

这是一本描述变化的书。

  十三年里,发生的变化不胜枚举:治理整顿、反和平演变、邓小平南巡、长江水灾、惩治腐败、撞机事件、开发西部……这里我不想列举太多,单从《交锋》与《变化》之间的变化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来。从标题来看,《变化》就没有《交锋》那么锋芒毕露,作者笔法仍然犀利,心态却平和了许多。个中原因,与其说作者个人的改变,不如说是大环境的改变。《变化》虽然现在也登上了各大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但要与《交锋》造成的轰动效应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当年的《交锋》被认为有“极大的政治背景”,短时间内有海内外上百家媒体介入,后来有人说,“《交锋》是被那些不许炒作它的人炒作起来的。”而现在的《变化》,虽然不失为一本好书,却大声吆喝,酒好也怕巷子深了。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逐渐淡化和商业意识的张扬,这是《变化》与《交锋》之间最大的不同,也是这十三年来最大的变化。

  书中提到这样一幕:人们去参观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南海的故居,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句话:“所有的布置都和从前一样,一点都没有变。”

  你可以解释为“个人崇拜”或“猎奇”,但在我看来,这是人对真相的一种渴求。所谓“变化”,总是和时间联系在一起。时间的流逝,足以掩去许多事情,不复得见。“所有的布置都和从前一样,一点都没有变”,这是希望画面就此定格,不许动!

  王小波说:“在中国,历史以三十年为极限,我们不可能知道三十年以前的事。”于是需要提到作者的身份———人民日报社主任编辑、主任记者。众所周知,作为“两报一刊”之一的人民日报,并不仅仅是一份单纯的报纸,它还是“党的喉舌”,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让我想起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虽然是皇权的附庸,但是秉笔直书的传统从来没有断绝过。这种传统现在在凌志军身上再次看到。对于个人隐私我提不起多大兴致,但政治事件属于公共领域,关系甚大,不可不知,而三十年前的事情显然又没有十三年前的重要。王小波没有说的是:时间的长短,与言说的风险成反比。《变化》显然并没有完全揭开真相,不过作者已经做到了“尽可能说真话”,在此我不能苛求。

  “新闻是瞬间的历史”。我一直认为,在今天,历史的书写者不仅仅是学院里的学者,更重要的是媒体记者。历史书究竟应该写什么?传统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