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董仲舒的天道循环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20:49:38
在一本小说上看到了天道循环论这一名词,但不知是什么意思,请朋友们帮我解决。

汉代的“大儒”董仲舒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五种状态,对应于金、木、水、火、土这“五行”,而推动事物在这些状态间变化的原因则是“阴阳”。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向,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德(“五常”),五个前后相继的朝代的五种施政方法,都出于五行。一天昼夜的变化,一年四季的更替,君主的仁政与严刑,甚至包括朝代的治乱循环,都出于阴阳。“阴阳”

之道的关键是阳为尊、阴为卑;这又出于“天道”,“天不变,道亦不变”。在社会上,这“天道”即表现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妇卑,或者说成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个“三纲”,再加上“五常”,据说就是“天”为“人”所指定的社会政治原则。

1、天道的基本内容
《春秋繁露·玉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郊义》:“天者,百神之君,王者之所最尊也。”
《为人者天地》:“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五行相生》:“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1)神学的灾异谴告说。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差不多)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而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
(2)“天人相类”、“天人相副”说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暝,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天将阴雨,人之病故为之先动”。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
(3)“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