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宦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2:29:28

宦官,史书上称为寺人、阉人、阉宦、中官、内官、内臣、内寺、太监、内监等,是古代在宫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
宦官是中国古老而又漫长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产物。远在周代,宦官就已出现在宫廷中了。但是,这时的宦官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并没有多大影响,多数宦官也不是由阉割过的人担任,而是由正常人担任的,其人数也比较少。
秦汉以后,封建专制主义不断发展和强化。作为皇权的附属物,宦官实力也日渐膨胀,并且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势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其人数也日益庞大,到明朝时竟达十万人以上。秦和西汉的宦官,虽然多数是阉割过的阉人,但也还用一部分士人,而从东汉开始,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后汉书·宦者列传》)这是由封建专制政治决定的。封建专制政治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皇位的不可转让性。希望皇位能传之千秋万世、确保帝王一系血统的纯洁性,在封建帝王看来,这是头等大事。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让那些因生殖器被阉割而成为不男不女、半雄半雌的人在宫内当差。这种人,就是宦官。
宦官本是内廷官,不能干预政事,但其上层分子为皇帝亲近的奴才,往往能窃取权力,严重干预国家政治生活。“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宦官之害民》)
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交相专政。桓帝以后,东汉政权完全为宦官集团所垄断。宦官集团排斥异己,打击士人,先后兴起两次“党锢”。宦官集团的统治使政治更加黑暗,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唐朝后期,宦官掌握军政大权,致使皇帝也无可奈何。唐文宗自谓受制于家奴,连历史上受制于诸侯和权臣的周赧王、汉献帝也不如。在唐代后期,甚至皇帝的生死废立也掌握在宦官手里。唐宪宗以后的十个皇帝,有七个是宦官立的。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资治通鉴》卷二四五)宦官专权,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直到903年,朱全忠进长安大杀宦官,宦官的权势才彻底垮台。不过,这时的唐王朝也即将垮台了。
明朝的宦官之祸,更超过以往各朝代。明代宦官众多,管理宦官的机构叠床架屋,十分庞大。有所谓宦官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二十四衙门之首的司礼监,既掌握厂卫、又有批红权,位在内阁之上。内阁大权旁落,无所作为。明以前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