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道”“德”“道德”的涵义,还有西方对道德含义的,以及分析一下二者的相同之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3:31:23
要从伦理学角度来谈,然后需要有注释的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美德、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引入西方思想后,道德一词解作“正确的行为”,属于伦理学的范畴。道德在不同的文化、哲学、宗教等等之中,有不同的标准。但普遍相信人类世界有很大部分的道德观点是相同的。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而良心就是推动作出良好行为的道德意识。

在现代的用法中,道德则合礼教的意义相近,是指一种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可以用善恶标准进行评价的个体意识、社会意识、人格品质规范,和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与这类意识和规范相联系的行为活动;以及通过这些活动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就个体来说,道德不是天生的,需要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良心指导和约束,来培养而成。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道,是一种类似佛学中本觉自性的存在。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世间的智慧及语言和文字等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