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8:50:16

唐代胡汉文化关系再认识

陈海涛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也呈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由于异域文化的影响,唐代社会诸多方面呈现出“胡化”现象。但应该注意的是,不能过分夸大“胡化”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实际上“胡化”是以“汉化”为前提的,没有“汉化”,“胡化”就无从谈起。在唐代社会呈现“胡化”风气的同时,中原传统文化对入华异域民族施加了更加强大的“汉化”影响。在有唐一代,“汉化”始终是主流。

所谓“胡化”,一般是指唐朝境内的汉族人口在生活习俗和文化形态各方面所受外族特别是北方和西北方外族文化的影响;而所谓“汉化”,则是指异域民族进入唐朝辖境后,逐渐在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趋同于汉文化传统,并最终融合于汉民族之中的过程。“胡”这一概念,在唐代不单是一个种族概念,更多则是一种文化概念。在唐代,“胡化”始终是暂时的变态,而“汉化”则是永久的常态。

关于唐代社会的“胡化”倾向,众多前辈学者已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向达先生在其《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中,对唐代长安、洛阳的“胡化”现象,包括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宗教、游乐等诸多方面做了详尽的考察。但这些“胡化”现象,无一例外都集中表现在文化异族化的表层范围之内,而在涉及传统伦理观念、道德思想等民族精神的深层面上,这些“胡化”现象对传统汉文化并未产生动摇,最终体现出的不是汉民族被“胡化”,而是异域民族的被“汉化”。至于奇珍异物等大量异域物质文化的传入,更不能从文化层面对汉文化传统构成冲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所谓唐代社会的“胡化”,只是一种体现在民族文化表层现象上的趋势,而不能称之为“化”。正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我们不能将其称为“胡化”一样。在这种背景下,表层文化的异族化,不但不能改变汉文化的根本特点,反而可以丰富汉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弥补汉文化的某些僵化缺陷。因此,尽管有为数不少的唐朝士人沉湎于康国乐、安国舞,陶醉于胡姬、三勒浆,甚至穿胡服,戴胡帽,却不能据此推断他们已“胡化”。

就唐代社会来看,尽管也出现过“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胡化”风潮,在当时社会中一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还应看到,汉文化对异域文化并非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