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汉朝长度计量单位?以及换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0 15:03:50

古代度量衡

〖古代〗〖建国前〗〖度量衡〗〖器具〗〖春秋〗〖栗氏量〗 〖鲁班尺〗 早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就日益重视度量衡制度的建立。从传世的“右伯君铜权”,以及在齐国故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出土的许多陶量和铜量(图1~2),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齐国单位衡量和容积已相对稳定。 〖古代〗〖度量衡〗〖器具〗〖公区陶量〗〖战国〗〖照片〗图1公区陶量(附铭文拓片)战国、齐高17cm,口径20.5cm,容4847ml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古代〗〖度量衡〗〖器具〗〖照片〗〖右里铜量〗〖战国〗图2右里铜量(附铭文拓片)战国、齐全长24.4cm,高9.4cm,口径13.2cm,容1025ml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齐人所著《考工记》,是记述有关百工之事的科学技术著作,它记载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诸器的制做技术,同时详细记录了齐国标准量器--栗氏量的技术条件:“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釜,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釜;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锺之宫,概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这种栗氏量把度、量、衡三个单位量集中在一个标准器上,这对促进全国度量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春秋未期,鲁国著名建筑工匠公输班(通称鲁班)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创造了一种度器,后人称之为“鲁班尺”,这种鲁班尺逐渐推而广之,并且历代相传,享有“万家不差毫厘”之誉。 《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民人痛疾而或懊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春秋晚期的齐国,“公量”与“家量”并存,公量小,家量大。陈氏(见《史论?田敬仲完世家》)在夺取了齐国的政权之后,便开始对旧齐量制进行改革,把容积单位由四进位改为五进位,并制发了标准器,以期量制日趋统一。1957年在山东胶县灵山卫出土的“子禾子铜釜”、“陈纯铜釜”、“左关铜?╊暮酮?”(图3~5)就是这一史实的物证。 〖古代〗〖度量衡〗〖器具〗〖照片〗〖子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