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有哪些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6 00:39:40

关 基本上都是很早就有的 只不过隋朝进行了重修

函谷关,即后来的潼关,在今陕西潼关附近,经历代多次营建,具体地点亦时有变迁,至东汉末始称潼关。

阳关。位于敦煌城西南,距城70公里。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 汉时 为都尉治所, 晋时在此置阳关,唐废后,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阳关、玉门关都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古代重要的军事据点。阳关遗址处大风过后,常有兵器、陶器、货币、生活用具等残破遗物出现,当地又被称之为“古董滩”。流传至今的“阳关三叠”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唐诗名句,更加 增添了阳关的魅力。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倚山连海,故得名山海关。

大散关亦称散关,是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西南26公里处的大散岭上。 散关形势异常险要,为“秦蜀之噤喉”,既是终南山西向的尽处,又是陇首东起的开头,清姜诸河萦绕其间。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嘉峪关,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市西南隅祁连山脉嘉峪山麓,因山两名。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

玉门关也叫“小方盘城”,因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 位于敦煌市西北约102公里处,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