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士而名之以斑”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3:06:18

关于和氏壁的来历,在《韩非子·和氏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一珍玉,献给楚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之罪断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见状,派人间其故,和答道:“吾非悲别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斑。”文王使人剖噗,果得宝玉,遂名之为“和氏壁”。因感其忠、怜其别,文王封卞和为零阳候,然和辞而不就。卞和献玉的故事从此被传为千古佳话。李白曾诗咏其事,以讽喻世态:“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充,徒劳三献君”(《古风》;“楚国青蝇何大多,连城白壁遭谗毁。荆山卞号位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鞠歌行》)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称:“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那么,这块元价之宝究竟得自何处呢?《韩非子》中只说卞和得璞于荆山,而荆山究竟在何处?却至今还是个难题之谜。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以人名,荆山之地多传说着卞和采玉的故事。
其一,湖北南漳县说。《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释荆山:“《书·禹员》:‘荆及衡阳惟荆州’;汉《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相传卞和得噗于楚荆山,即此。”《太平衰字记》云:“卞和得珍于楚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清个一统志》谓:“下有抱玉岩,即卞和得宝玉处。《中国名胜词典》:湖北南漳县城西约七十五公里的荆山南麓,峰峦峻秀,松柏葱郁,洞窟幽奥,溪泉索回;有岩高石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岩下有天然石室,高六丈,阔五丈,深四丈,内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上有石洞,可容二百余人;洞顶有池,周四十余步,旁有卞和庙,传为卞和住宅旧址。
其二,湖北阳新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珍之所。”
其三,安徽怀远县说。《怀远县志》:“荆山,县新倚也,在治西南,滨淮突起。”《水经注》载:淮水出荆山之左,当涂山之右,奔流二山之间。《图经》云:“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清康熙《风阳府志》:“今两崖问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中国名胜词典》也有这样的叙述:怀远县荆山有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