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有资格上国子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1:10:23

历代对生徒入学的资格、来源和名额都有不同的规定。唐代“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宋代“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明朝规定“凡国学生员,一品至九品文武官员子孙弟侄,年一十二岁以上者充补,以一百名为额。民间俊秀年一十五岁以上,能通四书大义,愿入国学者中书省闻奏入学,以五十名额。”学生来源则有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清代监生身份品级与明朝差不多,但成分更为复杂,“生徒有贡有监,贡生凡六,曰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凡四,曰恩监、荫监、优监、例监。通谓之国子监生”。从“例监”、“例贡”看来,明清两代可以用钱买得国子监生的资格身份。监生入学常有一定的仪式,有些朝代规定生徒入监时要行束修之礼,如唐代规定监生入学时要举行敬献束修之礼的隆重仪式,由生徒自动敬赠绢三匹,其中三分送博士,二分与助教。监生可以在监内寄宿,发给膏火,供给膳食,享有免役权利。明朝监生的生活待遇较为优厚。除了政府“广为号舍以居之,厚其衣食而养之”外,明太祖还亲自钦定监生统一服装——“襕衫”,逢节令赐以“节钱”;有家眷的特许带家眷入学,每月支粮六斗。有时皇帝还特赐布帛给家长或妻子。例如,洪武十二年赐诸生父母帛各四匹。洪武三十年,赐监生家属每人两尺夏布。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宋属礼部。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依旧为监。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自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画三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