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5:10:20

高校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培育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育人作用
  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需要榜样的示范作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处高校校园的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肩负着言传身教的重责,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的启迪,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学生的示范。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管理人员要既管理又育人,后勤人员则要既服务又育人,我们要主动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关要求,加强师德建设,自觉做人际关系和谐、同事间彼此团结互助的表率,为高校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培育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同时,我们应看到,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学生内心对团队、对集体的认可与需求,这种认可与需求不是天然生成的。一方面,它需要引导,循循善诱地、孜孜不倦地引导。教育者应通过典型示范、提供帮助、说服教育等方式,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荣辱观上来,使高校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和养成由外力作用转化为内功修炼。另一方面,它需要灌输,不间断地、理直气壮地灌输。教育者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寻求灌输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改进、完善灌输手段与途径,提高灌输的有效性。
  (二)积极完善教育载体建设
  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也需要一个稳定的教育载体和实践平台。换句话说,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需要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通过集体的示范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使团结互助成为一种自觉。在实行学年制的高校,以班级、院系为依托,坚持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层层深入,将团结互助精神教育贯穿于整个学制的始终,不断强化群体意识,确保班集体的教育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展现;当然,在完全实施弹性学分制与后勤社会化的高校,就应积极创建团结互助精神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如可以借助两课教学、校园网、广播台、学生社团、学生公寓等,努力探索团结互助精神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电台、进社团、进公寓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把团结互助精神渗透到校园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念,从而自觉抵制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
  (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培育团结互助精神的人格基础。只有当人们处于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