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10:31:36
这个我还真的不太清楚,希望大家多多帮忙
资料多多益善哈~!谢了!

尼克松政府改善对华关系的主要和直接的动因,是在美苏战略武器谈判、越南战争等问题上加强同苏联讨价还价的地位。
1975和1976年,一些美国分析家写道,莫斯科在战略武器会谈和欧洲裁军问题上做出了妥协,重要原因是过去几年中美关系的进展增强了在国际上的不安全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美中关系如果发展得过于迅速,会使苏联人对美国的战略意图产生严重疑虑,以为美国已下定决心同中国结成反苏同盟,因此向美国做出让步是徒劳无益的。这一时期的美苏缓和似乎有希望,尼克松和福特政府看来倾向于后一种意见。这表现在他们对于同中国建立战略关系持谨慎态度,认为维持美苏关系比发展中美关系更为重要。直到1978年,卡特政府基本上执行的仍是对中苏“一视同仁”的政策。
但是,美国政府实际上已经以秘密和审慎的方式,探索同中国建立军事关系的可能性。这方面的计划于1974年3月基本成形。一些重要的政策蓝图,则完成于1976-1978年,其中包括如何逐步同中国发展军事合作的详细计划。然而政府内跨部门的一项研究报告反对近期内建立美中军事关系。结论是,苏联与美国搞缓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减少中美联合抗苏的可能性。如果给苏联人的印象是苏美缓和并未阻止中美联合,莫斯科就会重新考虑对美政策。因此,美中军事合作风险太大。1977年6月,该报告的内容被美国政府有意透露给《纽约时报》发表。
实力平衡的考虑 从尼克松、基辛格开始,美国外交决策者较为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实力在世界上的相对削弱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必然趋势。他们认为,根据国际关系中的均势原则,在中苏两国之间应“扶弱抑强”。此外,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力量减弱,它在亚太地区的盟友尚无力单独抵御苏联威胁,而中国牵制着苏军地面部队的1/4,这对于维护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意义重大。
形象变化 在美苏、美中关系同时缓和的时期,中苏两国在美国的形象都有所改善,但中国形象的改变更快,从过去“最危险的敌人”变成了“准盟国”。高层领导中,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领导能力和思想深度给美国领导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相形见绌。值得一提的是,奉行现实主义外交路线的尼克松和福特政府,未提出缓和美中、美苏关系必须以中苏改变国内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为先决条件。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则主要是针对苏联的。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