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土地纲领和正确的分配土地方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22:57:38
具体一些。。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具体如下:
土地革命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1931年,毛泽东制定土地纲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保卫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调整农村政策,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这一政策,即保护了农民利益,又团结了地主抗日,对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执行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土地改革大大激发了农民支持解放战争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艰巨的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新解放区继续实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三大改造时期:1953年,新中国实现了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的任务后,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实现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公有制经济,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错误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不同历史时期土地纲领的内容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提出的土地政策

都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