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2:49:34

泡沫经济了 房价虚高 在过一阵 房价必须会大副下降 那些炒楼的可不像从前的日子拉

在一个扁平化的世界里,混沌理论变得更加富有说服力。前几年,中国股市投资者可能对格林斯潘的表情无需太多关注,而今,其继任者伯南克的口吃都能让大家心惊肉跳。这就是全球化的力量,也是资本的力量。但是,如果什么事都往大洋彼岸推,往往又会成为掩盖自身矛盾的消极做法。

肇始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就是一例。把一分钱分成十份使,既是美国人的天性,也是娴熟的资本技巧。不过,这种游戏玩出了轨,也容易被金融杠杆放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其传导工具依然是有迹可寻,并非空气传播。由于中国仍然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因此,这场波及大半个世界的金融危机依然被隔离在彼岸,并不会对中国金融产生直接影响。虽然国有银行损失了涉及次级贷的直接投资,但以国有银行的“稳健”风格,损失也不会太大。因此,要说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没有任何影响说不过去,但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外贸等方面,要说到对产业,尤其是房地产业的实质影响,则非常微小。

大家之所以还在拿次贷危机说事,无非是警告中国的银行体系。如果进行一下比较,很容易得出中国房贷市场与美国次级贷市场的相似性:对客户真实收入情况缺乏分辨力和监控力;随着人民币进入加息通道,客户还款压力增大,“优质贷款”有变质的可能;房价已经涨了十多年,有可能出现“拐点”……这些情况,足以警示银行未雨绸缪,加强风险管理,防止出现所谓“类次贷危机”。有没有美国次贷危机,这些问题都存在,出了问题也别拿大洋彼岸的危机说事。

央行的征信系统弄了好几年,其实并不像大家臆测的那么差。知情人士透露,贷款人哪怕一个月电话费没交,征信系统上都可以显示出来。但是,在办理贷款的时候,往往却发现,银行对贷款人申报的个人资料往往并不认真核实鉴别。这并不能说明,银行对贷款人的资信有超乎寻常的信任,恰恰暴露了我们的商业银行在房地产的上行期对市场风险缺乏认识,我们对市场的变化缺乏敏感。

国有银行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银行对“政策”的重视远远超过市场。在政策压力之下,国有银行的举动并不能以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衡量。一些坏账的出现,并不一定是出自银行的本意,一些看似很及时的政策,并不见得是出自对市场的反应。比如最近深圳等地出现了二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