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翻译一下 归化与异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2:51:46
四、 归化与异化的理论与实践

国内学者将归化 / 异化等同的现象在葛校琴文章中得到了讨论。葛在探讨这一对概念时有一个前提,即在抛开归化 / 异化的当下语境,而且根据的是字面意思。 [4] 归化 / 异化的两种翻译倾向自有翻译以来就经常交锋,在上一个世纪,有围绕鲁迅的 “ 硬译 ” 而展开的洋化与归化之争。在此以前,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的翻译,均可视为归化的翻译。 “ 鲁迅的 ‘ 硬译 ' 及他的翻译思想是出于他 ‘ 反对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 ' 的理念。但鲁迅的意图招致了误读, ‘ 硬译 ' 的倡议最终淹没在归化论的喧嚣声中。后来傅雷的 ‘ 神似 ' 论、钱钟书的 ‘ 化境 ' 说可以说都是归化论的延伸。可见,归化 / 异化的讨论往往都是归化论占上风,虽说大家都赞成要保留洋味。 ” (葛校琴, 2002 : 33 )葛文是针对国内兴起的新一轮归化 / 异化讨论而来的。因为在这次关于异化 / 归化的讨论中,人们几乎 “ 一边倒地认为翻译应该提倡异化 ” 。
客观地说,葛的提醒不无道理。但笔者觉得葛所提醒国内有关归化 / 异化翻译学者的问题,要辨证地对待。我们的一些学者在响应西方学者提出的归化 / 异化翻译主张的同时,提高了欧化翻译即当年鲁迅所提倡的并受到梁实秋等人诘责的 “ 硬译 ” 的地位。当年鲁迅曾希望翻译能够给传达新思想,并为中国的语言引进新的表现形式,从而给中国文化输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生机。遗憾的是,在上世纪,归化 / 异化的讨论往往都是归化论占上风。虽然我们不能排除今天的一些学者存在理论上的误读,即他们希望接受 Venuti 等西方学者的观点,但在实践上却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但他们的呼吁和实践却创造了异化 / 直译的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使翻译研究从过去的语言层面上升到文化的层面,直译的方法得到广泛的认可。
所以,我们要辨证地对待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对西方的归化 / 异化翻译策略要有更多的评介,如果理论上浅尝辄止,我们的研究的可行性就会大打折扣;其次,位于语言文化层面的异化 / 归化讨论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些研究不应该脸谱化,带个面具,放进一些例句,就把文章写出来了,这样做,无疑会降低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再其次,异化 / 归化策略的讨论如何能同翻译

国内学者将归化 / 异化等同的现象在葛校琴文章中得到了讨论。葛在探讨这一对概念时有一个前提,即在抛开归化 / 异化的当下语境,而且根据的是字面意思。 [4] 归化 / 异化的两种翻译倾向自有翻译以来就经常交锋,在上一个世纪,有围绕鲁迅的 “ 硬译 ” 而展开的洋化与归化之争。在此以前,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的翻译,均可视为归化的翻译。 “ 鲁迅的 ‘ 硬译 ' 及他的翻译思想是出于他 ‘ 反对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 ' 的理念。但鲁迅的意图招致了误读, ‘ 硬译 ' 的倡议最终淹没在归化论的喧嚣声中。后来傅雷的 ‘ 神似 ' 论、钱钟书的 ‘ 化境 ' 说可以说都是归化论的延伸。可见,归化 / 异化的讨论往往都是归化论占上风,虽说大家都赞成要保留洋味。 ” (葛校琴, 2002 : 33 )葛文是针对国内兴起的新一轮归化 / 异化讨论而来的。因为在这次关于异化 / 归化的讨论中,人们几乎 “ 一边倒地认为翻译应该提倡异化 ” 。
客观地说,葛的提醒不无道理。但笔者觉得葛所提醒国内有关归化 / 异化翻译学者的问题,要辨证地对待。我们的一些学者在响应西方学者提出的归化 / 异化翻译主张的同时,提高了欧化翻译即当年鲁迅所提倡的并受到梁实秋等人诘责的 “ 硬译 ” 的地位。当年鲁迅曾希望翻译能够给传达新思想,并为中国的语言引进新的表现形式,从而给中国文化输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生机。遗憾的是,在上世纪,归化 / 异化的讨论往往都是归化论占上风。虽然我们不能排除今天的一些学者存在理论上的误读,即他们希望接受 Venuti 等西方学者的观点,但在实践上却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但他们的呼吁和实践却创造了异化 / 直译的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使翻译研究从过去的语言层面上升到文化的层面,直译的方法得到广泛的认可。
所以,我们要辨证地对待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对西方的归化 / 异化翻译策略要有更多的评介,如果理论上浅尝辄止,我们的研究的可行性就会大打折扣;其次,位于语言文化层面的异化 / 归化讨论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些研究不应该脸谱化,带个面具,放进一些例句,就把文章写出来了,这样做,无疑会降低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再其次,异化 / 归化策略的讨论如何能同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更紧一些,这可能是翻译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