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的内在根源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9 23:25:26
越详细越好,最好有出处!急!!!
最好是关于内在根源的出处。

先来说说什么是囚徒困境: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寻味。“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1)认罪并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对方判决10年自己无罪释放。2)或者拒不认罪(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双方被判决5年。3)共同认罪,判决10年。
按照牌面上说,双方拒不认罪是最好的。但由于双方都无法保证对方不会指证自己,所以都会选择认罪并指证对方。
其内在根源就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对于个人而言,好像最理性的做法是供出对方,自己就可以获得自由。但是难保对方不供出自己。其实最好的方法是双方保持沉默,那么两人共同获刑最少。只是,在信息不能流通的情况下,个人理性会分析,假设自己保持沉默,1)如果对方出卖自己,那么对方可以自由,自己要坐10年牢;2)如果对方也保持沉默,大家各坐5年牢。而假设自己认罪并供出对方,1)对方出卖自己,那么双方都坐10年牢;2)对方保持沉默,自己可以自由。
最差的结果是坐10年牢,无论自己是否保持沉默,最差的结果都是一定的。而自己先出卖对方,那么自己就可以自由了。基于这种考虑,人都会自作聪明地选择背叛对方。那么就会出现基体非理性了。

详细可参考: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1584

囚徒困境(Prison 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