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醉如泥”中的“泥”指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13:18:16

就是泥巴啊,不是有说烂泥扶不上墙么,喝醉咯,都瘫在地上了

“烂醉如泥”中的“泥”为何物
在汉语中,人们经常用成语“烂醉如泥”来形容一个人由于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的样子。许多人在读到、听到或用到这一成语时也往往会望文生义,以为该成语中所说的“泥”即是指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种由水和土混合而成的泥,甚至许多词典中也都将其直接解释成“烂泥、稀泥”。这种解释看似通顺合理,其实是不确切的。
寻根溯源,成语“烂醉如泥”来源于我国古代诗文中的“醉如泥”一词,而“醉如泥”一词最早见于东汉时期。南朝宋人范晔所撰的《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传·周泽传》中载:“十二年,以泽行司徒事,如真。泽性简,忽威仪,颇失宰相之望。数月,复为太常。清洁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泽老病,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当世疑其诡激。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唐朝李贤注曰:“《汉官仪》(按:该书为东汉人应劭所撰)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
在我国古代的诗文中,“醉如泥”一词十分常见,甚至可以说俯拾即是。如“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元稹·《酬乐天喜邻郡》)、“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唐·李白《赠内》)、“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李白《杂歌谣辞·襄阳歌》)、“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三》)、“不独别君须强饮,穷愁自要醉如泥”(白居易《北楼送客归上都》)、“待得郎来月已低,寒暄不道醉如泥”(唐·李商隐《留赠畏之》)、“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宋·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之二)、“浮世歌欢真易失,宦途离合信难期。尊前莫惜醉如泥”(宋·欧阳修《浣溪沙》)等等。
那么,“醉如泥”一词中的“泥”究竟是指什么东西呢?对此,南宋人吴曾在其笔记《能改斋漫录·事实》“醉如泥”条下曾作过如下考辨:“按,稗官小说:‘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而明人张岱在其《夜航船》卷十七《四灵部·虫豸》“泥”条下亦曰:“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故诗人讥周泽曰‘一日不斋醉如泥’。”除此之外,南宋张邦基的《墨庄漫绿》和洪迈的《对雨编》、宋代佚名的《五色线》、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