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11:48:46
要求:简明,分条,条理清晰。
我要的是对我们的启示啊!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在这场战争中信奉的是“武器决定论”,认为武器是第一要素,他们希望战争可以和平解决,寄希望与西方列强的调停,对战争的发生缺乏远见,没有正确的作战策略。事实上,这些正是洋务派妄图通过器物层的改革达到图强目的破产的表现。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单纯的器物层改革是很难有实效性的。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一方真的缺少具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和军官吗?并非如此。只是由于制度上的腐化,使得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和军官没有机会参与决策,而制度上的因素可以说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因素。
比较普遍的说法,洋务运动的失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客观原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主观原因: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客观原因不予讨论,笔者想谈一谈主观原因。假设洋务派采取的是“西体西用”的改革方式,有可能在当时的中国实现吗?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洋务派在一开始就采取“西体西用”的制度,也许根本就不会有洋务运动这回事情。如果最高统治者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力,这种制度层上的改革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实现的。日本明治维新所以会成功,并不是明治天皇的情操高人一等,而是因为他并不具有真正的最高统治权,他需要资产阶级力量的帮助,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改革可以成功,但是由于这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日本直到二战结束之前依旧是具有很强的封建性质的资本主义国家,天皇的权威仍旧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根本不可能产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因为在中国封建势力的力量要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力量。那么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妄图通过“中体西用”改变中国,而是在中国这样特殊的国情下,在封建势力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一场具有资产阶级现代化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