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染色体学说具体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21:03:39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论文被重新发现3年后的1903年,萨顿(Sutton)和鲍维里(Boveri)根据各自的研究,认为孟德尔“遗传因子”与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具有平行性,同时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认为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这个从细胞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圆满地解释了孟德尔遗传现象。

19世纪,特别是下半叶,细胞学有了空前的发展:魏斯曼(A.Weismann)首先提出要在细胞水平研究遗传的观点,断然否定获得性遗传,提出种质连续理论;赫特维希(O.Hertwig)研究海胆受精作用,确认动物细胞在形成配子过程中要发生减数分裂;鲁(W.Roux)1883年提出遗传物质均等分配的观点;萨顿和蒙哥马利(Montgomery)证明了染色体的连续性,萨顿指出:“父本与母本的染色体以配对的方式联系,减数分裂时彼此分开,这就是孟德尔遗传的物质基础”;鲍维里研究马蛔虫受精作用,证实了染色体的个体性,他认为:从受精卵衍生出来的一切细胞,其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这正如威尔逊(E.B.Willson)所预言的:“细胞通过分裂在发生上连续,遗传现象就是这种连续性的结果。”

这些细胞学成果的染色体假说在1903~1910年的这段时间内未得到承认和支持,有不少遗传学家反对,贝特森(Bateson)就属其中之一。连锁现象最初是贝特森于1906年在香豌豆杂交中发现的,尽管此时染色体学说已经提出3年,但他在连锁现象面前,除了提出相斥和相引这两个名词和“珍惜你的例外吧!”这句名言之外,别无建树。

后来摩尔根对染色体学说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染色体理论主要来自细胞学的观察事实,摩尔根认为这是“思辨”臆测,要求提供更直接的证据,宣称绝不接受这种“没有实验基础”的理论。

在摩尔根看来,承认那种性状由“颗粒”控制,而颗粒位于单个不同的染色体上,这有饽于他的渐成论思维背景,这意味着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自己原有的概念体系。现在看来可以这样认为:1910年之前,作为胚胎学家的渐成论者,对细胞学家所固守的预成论和颗粒论是持否定态度的,尽管预成论与渐成论的争辩表面上看,100年前就已偃旗息鼓,且以后者胜利而告终,但胚胎学家对预成论思维的任何痕迹都过度敏感,因为对于预成论者,孟德尔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