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原子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4:44:55
道尔顿的近代原子论4条都是错误的吗?why?都错在哪里啊?
1.化学元素均有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2.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3.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
4.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可是不是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那应该怎么理解2的这句话啊?

1、原子也可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其中原子核还可以继续分为质子和中子,更不用说质子和中子还可以再分为夸克;
2、原子在核化学中就可再分;
3、同位素的原子间质量不同,性质也略有差异,但属于同一元素,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上也可能相等。例如碳14和氮14;
4、有机化学中大分子化合物往往不能写成原子的简单整数比。

道尔顿的原子论还远远不是一种完善的理论,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和错误。
首先,道尔顿把化学反应中相对不可分和不可转化的原子,视为绝对不可分割、没有内部结构的终极粒子,认为作为构造宇宙之砖的终极原子的存在是不可怀疑的。如果我们承认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那么不变的原子就无法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理论也无法对实验作出相应的回答。道尔顿受传统原子观念和当时盛行的机械论哲学的影响,否认了物质的可分性和不可穷尽性,否认了任何物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企图用静态机械的模型来解释化学变化,这是不符合事物辩证发展规律的。他把物质组成层次的链条过早地切断了,妨碍了人们对微观世界奥秘的进一步探索。特别是当原子可分性和可转化性被发现后,许多科学家陷入迷惑失措的不情愿境地。当然我们不能过分苛求道尔顿对以后原子学说的发展负责到底,因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的观念是符合人类思维变化规律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全部把握住事物内部的底蕴,总是先从不同侧面认识个别事物的特征,然后才有可能找出各事物间的内在本质和联系。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道尔顿切断物质分割的链条,设想不可分的原子,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原子这个关节点上,进行高度定向的研究,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原子的认识。反之,如果人们将物质组成建立在当时难以捉摸、无休止分割的基础上,就会使化学研究陷入难以解脱的困境。这种发散式思维的结果,反而会冲淡人们对原子性质的把握,那样化学也很难赢得19世纪以来的高度繁荣。因此对道尔顿的原子论采取一分为二的分析是必要的。

其次,道尔顿没有认识到任何具有确定性质的物质,可以独立存在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因此他的关于复杂原子的概念在许多场合下显得含糊不清。他用同种原子互相排斥和不同原子不排斥,来解释气体扩散现象也是错误的。根据这一假说,单质就只能以单原子作为独立存在的最小单位了,但这不符合实际。

道尔顿原子学说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