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如何避免安慰剂效应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5:05:20
看看有没有懂的人?
chen529513010 和Gywujingwei 两位阐述的安慰剂效应以及避免方法说得有道理,但请看清问题:是在心理治疗中如何避免而不是药物治疗。

我想楼主问的问题应该是个案的心理治疗效果的评估。不同于药物治疗,如果在临床的心理治疗过程中使用所谓的“安慰剂”并不现实,因为咨询治疗中不可能跟人家瞎扯看来访者是否有效果。心理治疗是个较长期的过程,搬到实验室做个实验组与控制组的设计,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不大有现实意义。

其实,在心理治疗中考察真实的治疗效果或是安慰剂效应可以采用重复实验的方法,就是设立多基点看趋势变化。即治疗前后不要仅测量两次取两点的方法,而是反复的多次测量来看趋势的变化。这种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削弱自评中的安慰剂效应。并且可以采取立体评估的方法。

这在个案评估中是个难题,因为你不可能撤出治疗来对比考察效果。然而我们还可以通过量化的变化如泛化程度的量化变化来考察这个问题。

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医生处理同一个患者时,患者对于医嘱的依从性(compliance)大有差别,甚至遵嘱服用不同医生开的同一种药物时会出现不同的疗效反应。这是因为药物的疗效由生物效应和心理性的安慰剂效应两部分构成。美国医药企业每开发一种新药,平均要在药品上市前花费约3.5亿美元进行大量的双盲对照临床研究,以最大限度减少心理效应对于研究者和患者的影响,正确评估生物效应。医生与患者间发生的交流行为在质量上不同,疗效中的“安慰剂效应”所占的比重就会不同。医生要有意识地但又适度地扩大这种效应,使自己对患者的心理性影响力得到更加自觉的发挥,用以处理一些特殊病人的复杂情况。

.........为什麽要避免.........

这根本就是心理治疗的基础嘛.....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这个现象无论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1]

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 (Henry K. Beecher)提出[2],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 (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一个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