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物理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9:59:05
昨天,我把一瓶1.25升装的饮料丢进井里
相让它凉一下
至少可以肯定丢下去的前20分钟是漂浮在上面上的
但是 大概过了两小时后 我想去拿出来
一看 没了。。。。。
可以肯定的是 这段时间没有人接触过那口井
请问 为什一段时间内 是浮的 而过后 则沉掉了。。。。??

水的密度在4摄氏度时最大,当温度高于4摄氏度,则越高密度越小;当温度低于4摄氏度,则越低密度越小。
饮料的质量不变,温度低了,密度就大了,体积就小了,浮力也就小了……
是这样么?
我是这么想的……

碳酸饮料在温度低的时候,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增大,从而使二氧化碳更多地溶到饮料中,因此整个瓶子的平均密度增大而沉到井底。

如果真没人去拿的话那只能因为瓶子冷却后体积减小了一点点,恰好沉了~楼上的说得我认为没啥道理

的确很奇怪,我的想法:
首先,其本身已经接近悬浮,这是必须条件,然后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是入水时由于形状原因在下方带有少量气泡(我估计你是轻轻放手的),时间长了由于偶然偏斜气泡逸出,因为气泡不可能有大量聚集,所以要求本身接近悬浮且密度略大于井水
二是有少量漏气,所以时间长了就。。。可能很小。。
三是由于井水温度变化,井水温度升高了,密度变小
总之我的推断都是微小变化,前提必须是接近悬浮,建议试一下同样包装的饮料是否接近悬浮,如果不是,可以直接否定以上可能

你这个问题挺新鲜的。
当物体饮料里的液体凉了以后,估计是是里面压强变小了,
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则里面的液体应该是密度增大,
导致饮料下降的。

主要注意考虑密度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决定物体是浮还是沉,主要看水中的物体和水的密度的大小比较。大于水的密度则下沉,小与水的密度则浮起,温度会引起饮料中的液体的密度的改变。

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
饮料的质量不变,温度低了,体积就小了,密度就大了,浮力就变小了.
我想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