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 不启用公孙鞅 的原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8:29:44

变法成功自身殒命

  商鞅,本名公孙鞅,也叫卫鞅,因战功而被秦王封为商君,故亦叫商鞅。商鞅在魏国时,得到魏相公孙座的欣赏,可惜魏惠王有眼无珠,硬生生放过了一个能改变自己国家命运的人才。

  后来商鞅来到秦国,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开始一连串的变法运动,不但扭转了秦国落后的局面,更打下了统一六国的政治桩基。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新继位的秦惠王所杀,但他制定的法制依然保留了下来。

  只有伯乐也不行

  商鞅的母亲是小妾,因此他虽然是宗室子弟,却没有继承权。小时候商鞅就喜欢法家的学说,成年后凭其才干,在魏相公叔座家里当中庶子(相当于今日的总理秘书长)。

  公叔座本想把商鞅举荐给魏惠王,还没荐举,自己就先得了重病,恰好魏惠王前来探望,问他万一不行了,谁能接替相国职务。公叔座趁机把商鞅称赞了一番,说他虽年纪尚轻,但是才华横溢,堪负国家重任。也许这番话来得太突兀,也可能魏惠王怀疑公叔座是不是脑袋病糊涂了,因此不发一语。没想到公叔座让侍卫全部退下,又来一句:"如果大王不用商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跑到别国去。"

  等魏惠王走了以后,公叔座马上叫来商鞅,把事情如此这般交代了一遍,然后说,看大王的神情不会用你,你要快点离开,免得落难。商鞅听了之后,若无其事地说:"大王既然不听你的话任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果然,魏惠王对公叔座的话一点都不信,还对旁人感慨:"公叔座病得也太重了,竟然糊涂地劝我让商鞅当相国!"看来,伯乐不仅要识千里马,还得要有权力任用他才行。

  贿赂宠臣才当权

  公叔座死后,魏惠王果然不启用商鞅,也没难为他。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了求贤令,于是前去秦国。到了秦国,才发现晋见秦孝公并非易事,于是他设法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打通门路,才见到了秦孝公。

  与秦孝公的会面如同现在的面试。前两次,商鞅抓不住这个面试官的喜好,大谈三皇五帝的治国思想,奈何这种想法不对秦孝公的胃口,秦孝公甚至在交谈不久后便打起了瞌睡,让商鞅的推荐人景监感到很没面子。不过第三次,商鞅就摸清了秦孝公的脾胃,提出了变法的策略,秦孝公听得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