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17:47:18
按时上

缺乏历练,自以为是、过于追求逻辑完美——书生无法成功的致命伤。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耳熟,但是往往不能详。譬如,赵括输掉长平之战,葬送赵兵四十万,马谡失街亭,断送蜀国战略先手,都是书生误国的著名案例。但是,书生究竟是什么性格坏了事?是什么决策误了国?人们常以一句“因为纸上谈兵嘛”,轻轻带过,糊涂一笔帐,不能详也。

纸上谈兵,虽四字,含义却深刻。书生在古代,不是举人便是进士,在现代,不是专本便是硕博,都受过高等教育,不少还啃过“洋面包”,说话做事,喜欢讲道理,有根据,不像大老粗李逵牛皋之辈,一出场就“哇呀呀”,一言不合,挥手就打。

但问题是,有逻辑讲道理的书生,不知为何,总是容易折戟沉沙,大腿肌肉习惯性挫伤。想当年,韩信替刘邦卖命,攻赵地。有人劝守城的知识分子成安君坚壁清野,袭击韩信粮道。成安君则背了一句兵法:“孙子曰,十则围之,倍则战”,自诩兵多将广,准备阵地战。确实,孙子说过,军队多于敌军十倍,就可包围作战,多一倍,就可放胆一战。但是,孙子也说过“兵以诈立”。成安君为何只取这条理论,不取另一条呢?这问题估计成安君没时间思考,因为身为“儒者”的他,很快被街头小混混韩信砍了脑袋。

同样的例子是马谡。《三国演义》写守街亭那一段,简直是马谡的一次兵法背诵秀。当时,副将王平一看街亭地势,说此地险绝,应该当道屯兵。马谡说差矣,然后背兵法一句:“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决定屯兵山顶。王平说山顶是死地,马谡说差矣,又背兵法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说死地有什么不好,身处死地,士兵打仗,能够以一挡百。于是,马谡守在山上,断水绝粮,自取灭亡。街亭一失,不仅战役全败,蜀汉从此失去战略先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眼泪未必全是为马谡挥的,也含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自己泪满襟”的意味。

决策依靠“掉书袋”,是书生误事的核心。但是,书本上的理论很多,具体决策时,为什么掉这个书袋而不是那个?这是千百年来困扰书生的大难题。同样一件事,是勇敢还是鲁莽?是精细还是琐碎?是视野宏观还是大而无当?是脚踏实地还是鼠目寸光?天下的道理往往可以正反两头说,绍兴师爷一杆纤笔可以救人灭人,老师看到学生趴在书上睡觉,可以表扬刻苦亦可骂其偷懒。文本是吊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