饽饽是哪个民族的食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6 01:32:19

“饽饽”一词,在北京用得很广,举凡一切糕点、饼饵以及中午吃的点心,都通称为饽饽。给客人准备些点心,称“摆饽饽”;煮水饺称“煮饽饽”等等。因此北京糕点茶食店也就叫作饽饽铺。取名“老式”饽饽铺,为的是有别于新式糕点、西式糕点和清真糕点,这三种店与传统的饽饽铺,迥然不同。明代就有波波之词了(波同饽音)。

  这种老式饽饽铺,在过去北京市民的生活中占重要位置。平常一切亲朋应酬往来,喜庆礼品,除特别丰富的外,一般都是送茶叶和糕点。糕点几乎都取给于这种饽饽铺。饽饽铺门前大匾标榜精制满汉细点,各种糕点名目繁多,制法精进,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种店制各种果馅最为精巧,从没有粗糙干硬之弊,极为细腻精致,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山楂馅和枣泥馅。山楂去皮煮烂熬成糕,加糖或蜜桂花等拌炒,红艳艳象山楂酪一样。只有甜味,毫无酸味。枣泥也是如此,绝无皮、渣混迹其间,突出枣和桂花香。饽饽的外皮有翻毛、提浆、起酥、糟发面诸名色。其中以翻毛之制法最佳,皮色纯白,层层泛起,稍一震动则片片如鹅毛,故有此名。饽饽铺制糕点大量用油,一般多用猪脂油,少加素油。净素用麻油,反而影响口味。有些糕点用奶油烘制,但售价较高,也不常制。

  值得一记的是这种老式饽饽铺的店型。店门高大如牌坊,两旁悬两块书明满汉细点、龙凤喜饼之类的冲天招牌。店名一律名“斋”,也一律不设橱窗,自然也没有商品陈列。从外型看,与中药铺,绸布店,甚至于大酱园都毫无区别。进门,一面红漆大柜台,高及胸部,洁无纤尘。柜台外面店堂左右两侧,设有红木茶几靠椅,壁上也有挂字画的。这点有些象中药铺,又好象进入人家客厅一样。当然小店也有不这样设备的。柜台里面,靠墙两侧一律红漆大立箱,好象京戏班的戏衣箱一样。箱盖敞开用木棍支撑呈九十度角。里面才是分层分类放满各式糕饼。如果箱盖不打开,诺大一个店堂,丝毫看不到糕点铺的迹象。买主根本无法看货选购,只能点名索要。如果对北京饽饽名称不熟悉的人,想自己选购一些可口的糕点,进去一看,简直开口不得,其经营方法就是如此古板。不过,这种店制糕点的技术、质量确实是极高超的。有些糕点的滋味,现在只能从回忆中领略。据老北京讲,过去最出名的糕点铺,有东四北的瑞芳斋、东四芙蓉斋、地安门桥头桂英斋、前门外正明斋、西单毓美斋、西四兰英斋、阜内大街桂茂斋,都各有特色。

  老式饽饽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