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候打擂难道也像现在这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9:13:51
民国时候打擂难道也像现在这样?就像武林大会,武林风那样?
那样我就太失望了!!

民国时期的擂台赛和古代擂台比武是很大差异的。
宋明时期大型擂台比武很有水平,对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蒙元和满清时期是绝少有擂台比武的,因为“元清二代禁汉人藏执兵器与服习武艺”。直到清末内忧外患,才有武术家为立国格、扬国威于擂台之上全胜外国鬼子。
所以几乎停滞了200年的擂台比武到民国时期已经很难有高水准了。

民国时期重要擂台赛有四次,其标志是1928年“中央国术馆”的成立。这是一个隶属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权威性武术机构,在当时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左右着武术的发展。
虽然1928年第一次“国术国考”,其对抗性比赛和考试方法糅合了西方体育竞赛与旧时武科试文试武的形式。1933年第二次“国术国考”又制定和实践了武术拳械及对搏的竞赛规则。然而比赛却是难如人意。
比赛没有任何体重分级,采取抽签淘汰制。无任何护具,也不作时间限制。规则要点是凡用手、肘、脚、膝击中对方任何部位得一点,凡击中对方眼部、喉部、裆部为犯规。而比赛时主要是点到为止,有的只用脚尖踢中对方或以手指摸到对方的头发也算得一点,故双方均不轻易进攻,只得躲躲闪闪跳过来蹦过去,状如斗鸡。
1929年在杭州举行的全国性国术游艺大会更是不堪。由于制度粗疏,因此边打边改规则,及至最后决赛时,评、监两委员会共议“拳脚一律解放,踢击各部位均可”。
同样是1933年举行的“全国运动大会”中设有类似散打比赛。比赛以性别分组,按体重分级,并带有护具(用棒球的护胸和足球的护腿),头和裆部是禁区,三局两胜,没有时间限制,比赛近似摔跤,一对选手比赛有的竟长达1小时以上。
这也就是民国时期的擂台赛了。

民国可真是真打。真功夫,上擂台前签生死状,打死人不负责任。但是兵器对垒就不能用真家伙了。大枪去头。包布。刀剑等用木头的代替。

不是,古代打擂很标悍。根据《武术传薪》记载,清末时,打擂分南派和北派两种,南派一般几分钟甚至一分钟不到结束,比赛一开始,双方就不停的打,直到一方被打倒无法站起。北派的比法经常打上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按北派的规矩,双方先是在擂台上绕圈,突然交手,几招后又同时后撤,然后再绕圈,再交手,所以,只要不是双方相差十分悬殊,比赛时间都比较长。还有一种最牛的,两个人站着用刀互砍,不许躲闪,一人一刀轮流砍,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