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思维定势有哪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5 09:52:34

所谓“1+1”思维定式,指的是经济学人在考虑问题时总是只看到交换中的一种商品和一个交换者,而将另一个交换者和另一种商品完全置之度外的思维方式。然而,交换现象是2+2模式的,即由两个交换者交换两种不同的商品,而经济就是由这一个个2+2组成的群体现象,换句话说,2+2是经济的细胞。由此,所有的经济学理论,如果不是从2+2出发而是由1+1入手,则势必无法把握经济现象的本质,难以导出经济学的正确理论。

回顾传统经济学的一般概念,几乎都是从1+1出发的,比如价格、需求量、供给量等等。假如价格是描述交换现象的,则它不可能只和一个人、一种物有关系,除非它不是描述交换的。对于描述交换的价格来说,现实中和理论上都应该从“交换比例”来界定这个概念。这就是说,经济学理论上不应该存在“商品的价格”这种措辞,因为单一商品无所谓价格,只能说“A商品兑换B商品的价格”,就像汇市上常说的“美元兑日元”、“欧元兑美元”一样。

当然,我们也知道,大众俗语中“某商品的价格”其实质是该种商品和货币商品的交换比例。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由于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尽管现在的货币体系中,这种功能已经荡然无存),这种说法之中,包含着对商品价值的计量。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式的价格概念都是对商品的价值计量的概念,因此马克思才会说“价格=价值量”。但是,仅仅看到一般商品和货币商品这种特殊交换形式中的价值计量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它无法解释易货贸易、准货币和货币的交换(股市、券市)、货币和货币的交换(汇市)等等更一般的交换形式。马克思在价格究竟是对单一商品的价值计量还是对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两者之间摇摆,最终倒向了前者。(参阅链接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787

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概念通常是以“代价”的思路出发的。但是,这个“代价”不过是对价格另起一个名字。从其进一步的解释可以看出,它依然是1+1式的思维模式,即只考虑一个人取得一种商品的代价,而且解释不清楚究竟是生产这个商品所耗费的代价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