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有关于欧美乐队解散的评论文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07:06:50
千字左右
不要求事例

众多欧美摇滚乐队在其成就达到一定境界或者说达到顶峰时都选择了解散,比如甲壳虫乐队,老鹰乐队以及杰克迅家族。他们的解散难道是一种巧合?或是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么?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原因应该是相似的!
首先乐队的整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发展,比如杰克迅和约翰列农,乐队成员的个人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俗话说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当乐队的水平达到一个高度后保持不变,或是很难再提高了,这样往往会掩盖住乐队中某些更有才华的人的光芒,他们自身的水平要比乐队的“平均水平”高,所以他们要想飞得更高就必须离开乐队来寻求自我的更高的发展,这样做不但能使单飞的乐队成员发挥出自我的最佳潜力,而且借助乐队原有的声望也能为个人的单飞铺开道路!与此同时也会给歌迷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次MTV的普及也给个人的音乐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契机,一个较成功MTV在给观众的视觉效果上决不会亚于一个乐队在台上的演出,而且好的MTV作品在听觉与视觉上的配合效果往往比乐队的现场演出更胜一筹!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买一张MTV唱片的价格一般低于演唱会门票的价格,所以它就会以很快的速度在民间流传开来,所以MTV如果看作是一种宣传手段也比乐队的演出要及时快捷得多。在MTV普及的同时电子合成音乐的兴起也成为了歌星单飞的有力后勤力量!一个录音蓬就完全可以模拟出整个乐队的效果,何必还要把乐器一件件搬上舞台,我就曾经在为迎评晚会录音时在徐州的红旗音乐工作时领教了合成器的神奇!只用一个看起来像电子琴的东西加上电脑上的AUDITION软件MIDI音乐就把乐队替代得完美无暇!所以歌手在这样的条件下完全可以自己发挥出个人的才华而不用非要有人配合!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听众们的听觉疲劳,很少有人总习惯一种形式的演出而不会厌倦,而且乐队在成功的时候带给大家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观众对他们的感觉和要求如果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很难下降,假如他们不作出更好的作品势必会是听众有一些失望,其实有些时候并不是因为乐队或乐人的水平下降了,而是歌迷们的要求更高了,歌迷永远希望能得到惊喜,可是乐队无法作到永远有惊喜给大家,就像科特科本,他因为感觉自己的音乐不能再给听众惊喜了,感觉自己的“另类”摇滚越来越趋向与流行歌曲,所以吞枪自杀了!一但失去了惊喜时间一长听众就会出现听觉疲劳——歌听久了也会累的,所以乐队们见好就收这样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