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李白,杜甫,刘禹锡遭遇贬谪的经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03:51:25
还有苏轼。内容要精简!!要写出因什么而遭贬,要带些因遭贬而写出的乐观诗句。

如:刘禹锡因革新而遭贬,却为被打到,依然了乐观积极,写出“玄都管理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渡刘郎今又来。”的乐观诗句,最终,他迎来了事业上的春天。
如果写的好的话,可追加积分!

李白
他的桀骜不驯、自傲狂放、诗酒豪纵、裘马逸风,更令公侯侧目,阉宦忌惮。好在唐王朝是一个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朝代,唐明皇当时也还是一位较为贤明的君主,李白并没有因为他政治上的幼稚和性格上的狂狷而获罪,只被朝廷“赐金放还”,回到民间。李白第一次“事君之道”的尝试就这样结束了。他这次浅尝辄止的从政经历是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李白本来就不是一个政治家,他太天真,太狂放,他压根儿就不知道从政不同于做诗,做诗只须把蕴积在心中的灵感喷发出来,直呼呐喊,天马行空;从政则需要把谋略藏在心底,隐形匿迹,韬光隐晦。在他把轻蔑的一瞥投向皇帝及其身边的大臣们时,皇公大臣们以更大的轻蔑筹划着如何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像蚂蚁一样踩在脚底下。结果是,李白的轻蔑未能损人分毫,而皇公大臣们的轻蔑却把李白从天上驱赶到了地下。

但是,京城长安的这一瓢冷水并没有彻底浇灭李白的政治热情。到安史之乱爆发之时,正隐居在庐山、年已57岁的李白毅然投奔永王李璘帐下,并且以东晋著名宰相谢安石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他认为,国难当头,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的机会,以自己这样的宰相之才辅佐永王,肯定能大显身手,马到成功,讨伐叛贼,安定天下,为君王社稷出一把力了。但是,缺乏政治敏锐性的诗人这一次错到了连身家性命都差一点保不住的地步。永王李璘野心膨胀不听调遣,与最高统治阶层发生矛盾,被唐肃宗派兵消灭。空有报国热情的李白懵懵懂懂地卷入了皇室内部的倾轧争夺,“其罪当诛”,应该是掉脑袋的。好在有人营救,也许是唐肃宗也还“怜其才”吧,李白被判永久流放夜郎,流放途中巧遇大赦,好歹保住了一条性命。没有做成宰相,倒差点成了死囚,也只能怪李白在政治上缺乏慧眼,“站错了队,跟错了人”。这个在诗坛上神思天纵、明慧超群的“谪仙人”,却屡屡看不准政治风向标,说明他其实不懂政治,更不可能成为洞察风云的政治家。然而,天真的诗人至死看不到这一点,他“济苍生、安社稷”的报国之志终生不渝。公元761年,也就是他逝世的前一年,听说唐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今安徽泗县一带)追击叛将史朝义,他还要从宣城赶去从军,半路因病折还,因此写了《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中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一诗以记其事。临终做诗,他仍然对自己的文才武略充满自信,把自己比作“中天摧兮力不济”的大鹏,慨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