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贬谪文化的诗文 事例 最好有点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23:49:44

西江文化增添厚重与沧桑:端州独特的贬官文化

  黄耀辉 杜语

  广东肇庆,又称古端州。千百年来,西江自桂逶迤经肇入粤,几弯几直,在成为珠江主干流的同时,也在向世人昭示西江的独特的贬官文化。

  在唐代,被朝廷贬谪的著名诗人和会写诗的文武官员携家眷沿西江来到古端州,或顺流,或逆流;或路过,或流寓,在触景生情,感怀身世之时,均留下传世绝唱,形成了西江独特的贬官文化,为西江文化增添厚重与沧桑。

  当中有宋之问、张说、韦承庆、张九龄、杨衡、李绅、李涉、李群玉、许浑、房千里等遭贬谪的文武官员。

  正是不计其数的先贤名流、大师大家在端州乃至西江流域的文化行为,成为包括贬官文化在内的中华地域文化格局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贬谪”,在唐代乃至整个古代,是许多文士无法回避的一种命运,文士要参政,要进入仕途,就必然有升迁与贬谪。

  贬谪是当时诗人普遍经历的人生境遇。古代贬谪的地域,大都是穷荒僻远之地。唐宋以前,主要是贬往南方瘴疠之地;明清两代,大多是贬往西北或东北塞外边疆。

  南宋严羽说过,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早在唐代,端州便是西江一带的交通要道。据载,唐代的贬谪文人,均是先到端州驿站,后分赴各地。

  宋之问的《发端州初入西江》前半写景,可窥见从前西江两岸的情况,后半抒发遭受贬谪,难以辩白之情,备见悲苦。

  当今的学者认为,贬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贬谪文化中的诗文,都经过了长期的孕育,占据了古代中国文坛的主流。

  史实证明,正是历代贬官到端州之后,兴办教育,进行文化启蒙,使原本落后的端州逐渐成为今天的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张说乃唐玄宗长期信任的辅弼大臣,以诗文著称。他在武后长安三年因直言触怒权贵,与时为司礼丞的高戬同贬岭表,并在端州驿写下著名的《端州别高六戬》与《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

  人向南流放,心随雁飞北,思乡泪水,染竹斑斑。以两首《悯农》诗名传后世的李绅,在赴端州任职途中也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