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萨特《 存在于虚无》中概念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8:36:41
我读的是中文译本。有一些名词概念彼此搞不太清楚
1.关于 “实在” 与“自在存在”关系。开始觉得可能是一个意思。但萨特在存在于虚无中说“实在”则是由存在与虚无交织而成的紧张的整体,而自在存在似乎又是不含否定性。那么它们是否不是一个概念?

2.如果不是一个概念,那么“人的实在”由是指什么?它的否定性又从何而来?

ps:我读书经常不慎,有没注意到的地方大家不要见怪
o,的确有些疏漏,那么也就是说“自在存在”要成为实在是不是就要认为引进否定?难道没有人的意识就没有实在物了?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但是没有答案。

请仔细阅读导言第六节,“自在的存在”与第一卷第一章 第二节 “否定”你的第二个问题暂时无法回答,因为第三卷,“为他” 还没看完。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谈到否定判断与非存在的关系时以咖啡馆作为例子进行讨论,特地给你抄出来了,在参考资料里。
另外,实在物的存在是与意向性有关,这点与胡塞尔是一致的。

先纠正:是《存在与虚无》
1、不是一个概念。“实在”是具有相对性的,可能是我们意识到的“存在”,只在我们意识中的不确定的一种结构。而自在存在只是我们意识到的纯粹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存在”。
2、“人的自在”是虚无中的存在,我们无法排除意识来认识世界,那么我们认识到的存在,可能只是我们所意识到的“虚无”。既然我们人的意识不一定是可靠和真实的,那么我们意识到的“真实”也不一定是真正真实的。
补充:人的意识是否有实在物,这个问题人们有各自的看法,很难辨证它,或者说,“是”与“否”两种观点都可辩证,还未有坚定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