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中的“席”作何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5:30:08
问“席”字是作量词还是作其他什么,正确的解释是什么?

“席”本身并非量词。
“与君一席话”语出春秋时期,那时还没有沙发座椅等摆设,有宾客时只能在地上铺张席子请君“席地而坐”(即请您坐在地上的席子上)。
而“席”与“话”二者本是没有联系的,实际上这句话应该是“与君同席一番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和您坐在一起听您一番教诲的收获,胜过我独自苦读十年书的所得”。为了文字上的对仗和压韵而省略了两个字,再加上古人说话的习惯,把“番”用“席”字代替了。
所以在这里,“席”即不能做“番”讲,也不能单纯说是量词,如果要归类的话,可以看做是省略两个字后句中的一个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席 #xí

【释义】
①用苇篾、竹篾、草等编成的片状物,用来铺炕、床、地或搭棚子等:凉席|炕席|席棚。
②座位;职位:席位|缺席|座无虚席。
③特指议会中的席位,表示当选的人数:席次|经选举占有四十席。
④成桌的饭菜:酒席|宴席|摆了两桌席。
⑤量词:一席话|三席酒。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