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对文化的新期待有哪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3:24:15
我爸交代的事情,一定要办好啊!我豁出去了,答的好的追加100分
嗨!我爸是做文书工作的,别跟我玩搞笑和个性的哈,我欣赏,我爸领导不欣赏~要严肃点!

不啰嗦了。简介点归咎为几个点。戏台说书—文字读物—网络。基层群众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学习一般来自社会。这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素质的需求。在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面临着几大问题1.学习资料少2.空余时间短3.对文化的认识不足。4.思想落后等。5.生活单调乏味。
眼下国家应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在中小城是农村地区兴建免费图书馆,让人民开拓视野。了解网络,应用网络。
社会群体中建立文艺演出团等娱乐团体丰富人们的生活。
只有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生活更到充实才能搭建好真正的和谐社会。

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是建筑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基础之上的,而中国社会,实际上一直在农业的边缘游走。最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进行,中国经济和从前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模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中国民众眼下正一步步迈向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习惯乃至观念都和三四十年以前产生了比较大的距离。因此,在这种前提下,仍然要求今天的人们去按照昨天的行为方式来生活,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唯有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对自身的传统观念进行大的改造、舍去消极的不合理的文化因素,让健康的、符合今天公众行为习惯和理念的因素与内涵积极加入进来,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发扬和继承。

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相比,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和软环境。文化行为和文化生态的大规模改变在短期内是不会产生巨变的,但是长远地看,惟其不容易彻底改变,其改变之后的惯性才会更深远。所以传统文化的建设,尤为重要。

文化行为和人类社会的其他行为一样,首先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的。文化的样式如果单一和固步自封,绝对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更不利于人类自身美好生活的创建。因此,在谈传统文化的时候,其前提首先必须是与公众的生活结合起来。

眼下,进入公众视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门类众多。能够冲击人的感官并且改变人的观念的东西也很多。网络、传统媒体甚至公共场所,都可以对人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影响。在这种前提下,传统文化只有积极改变自身,增强对公众的吸引能力、增强其自身的娱乐能力、雅俗共赏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拖沓模式,变传统的形式为更简洁、更富有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