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0:08:37
出自哪部名著?是谁在哪儿说得?
表现了这个任务怎样得性格特点

此句出自《三国演义》:
却说关公在麦城盼望上庸兵到,却不见动静;手下止有五六百人,多半带伤;城中无粮,甚是苦楚。忽报城下一人教休放箭,有话来见君侯。公令放入,问之,乃诸葛瑾也。礼毕茶罢,瑾曰:“今奉吴侯命,特来劝谕将军。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属他人类;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将军何不从瑾之言,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瑾曰:“吴侯欲
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君侯何执迷如是?”言未毕,关平拔剑而前,欲斩诸葛瑾。公止之曰:“彼弟孔明在蜀,佐汝伯父,今若杀彼
,伤其兄弟之情也。”遂令左右逐出诸葛瑾。

大意可理解为:玉可以被摔碎,但不能改变它洁白的本质;竹可以被焚烧掉但不能毁掉它的骨节。
表达了关羽慷慨豪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特点

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是关羽在麦城说的。

表现了关羽忠义的特点。

附:原文

却说关公在麦城盼望上庸兵到,却不见动静;手下止有五六百人,多半带伤;城中无粮,甚是苦楚。忽报城下一人教休放箭,有话来见君侯。公令放入,问之,乃诸葛瑾也。礼毕茶罢,瑾曰:“今奉吴侯命,特来劝谕将军。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属他人矣;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将军何不从瑾之言: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瑾曰:“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君侯何执迷如是?”言未毕,关平拔剑而前,欲斩诸葛瑾。公止之曰:“彼弟孔明在蜀,佐汝伯父,今若杀彼,伤其兄弟之情也。”遂令左右逐出诸葛瑾。瑾满面羞惭,上马出城,回见吴侯曰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损,名可垂于竹帛也."出自哪位将军之口?出自哪部名著? 关羽在何时说过这样的话: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关羽在何时说过这样的话:"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 求助"玉可碎不可改其质 竹可焚不可毁其节"的真意 请问",玉可碎,不可改其白;竹可焚,不可毁其节~~"的全文是什么??出自哪里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如何理解?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与“知其不可而不为”你同意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