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阵营分化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01:49:17
急 在线等答案 谢谢
这是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里边我要回答的一个简析题,请朋友回答的别太长了.我在追加15分.

新文学阵营的成员组合的变化: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斗争和分化。这种斗争和分化早在"五四"时期就已显露端倪。文学革命初期,新文学阵营本来是由激进、革命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和温和、改良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组成的,当时,他们在与封建旧文学的斗争中求同存异,配合得比较默契。俄国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思想界影响的扩大,新文学阵营的成员组合也发生了变化,逐渐过渡为包括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激进、革命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和温和、改良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组成的统一战线。
  首先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是李大钊。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1919年5月,李大钊将其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期编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的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不仅引起了当时军阀政府的恐惧和仇恨,也使胡适等在政治上主张改良主义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到不安。

  一、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年)

  "五四"时期的胡适与李大钊
  1918年12月,李大钊和陈独秀曾创办主旨在评论时政的《每周评论》,对"五四"政治运动产生过较大的指导和鼓动作用。1919年6月,陈独秀《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因散发反政府的传单而被捕,胡适接编了《每周评论》,取消了该刊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并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从而引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他在该文中提出,应多研究具体问题,少谈"好听"的主义,还说要对社会问题作"根本解决",乃是"自欺欺人的梦话"。
  这实际上反映了胡适流美期间受到其老师杜威"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一切事物没有根本的解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纠正错误,不断向前发展。文章只是表达其哲学思想,并不是对李大钊等人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直接非难。

  文章刊出后,李大钊立即著文《再论问题与主义》批驳。后来,胡适又发表《三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