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问瑶台月下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14:56:33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问瑶台月下逢是什么意思啊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是比喻手法,只不过从眼前实际的景物移开,转换成天上仙境,群玉山,是西天王母娘娘所居之处,据说山上多产美玉,因以为名;而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也是王母娘娘的仙宫。若非,会向,均为当时口语,和如今口语中“如果不是”和“应该就在”的意思差不多,也就是说,(这样美若天仙的女子)如果不是在群玉山中见到,也只应该在瑶台仙境碰上。言外之意,这种难得的盛事,即“赏名花,对爱妃”所带来的极大的感观享受与心灵美感,岂是一般的俗人所能想象的?这就不仅仅是在赞美杨玉环惊人的美艳了,而且也分明是在说唐玄宗身为大唐一代的太平天子,既然使得眼前这人面与花光浑融一体,让其同蒙恩泽和雨露,而使其焕发出生命的美好与韵味,自然理所当然地应该享有和独占这一切!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