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贪心用什么观?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1:47:20
比如因缘观之类的,我贪财,贪色,很看重得失,如果失去或者没得到,就会产生恨,我以前只看到恨,贪生怕死,贪名,贪利.贪````````现在我心中的恨多于爱,恶多于善.如果知道请回答,并把那个观的详细说明介绍一下,我会给100分的.谢谢,如果多提供点这方便的信息,并给出方案改正,您就是我的恩人了,如果能回答得很好我将追加我的悬赏,虽然我知道你们并不重视分数,我只是想提高被关注度而已.我不想匿名,匿名其实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
谢谢大家,我现在已经有最满意的答案了,不过大家的好意我都收下了,无量布施,公德无量.不过我还想等等,明天中午,我将进行投票,让大家选选,因为毕竟我的想法,不一定就是很正确的.大家来评评吧.因为我的悟性毕竟是有限的.

阿弥陀佛! 唯有布施根治贪心。
  梵语da^na,巴利语同。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又称施。或为梵语daks!in!a^ 之译,音译为达嚫(嚫又作嚫)、大嚫、嚫,意译为财施、施颂、嚫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散与他,称为布;惙己惠人,称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个人吝啬与贪心,以免除未来世之贫困,大乘则与大慈大悲之教义联结,用于超度众生。
  施财之人,称为檀越(梵da^napati ,布施主之意,意译为施主、檀那主,简称为檀那);而所施之财物,称为嚫资、嚫财、嚫金、嚫钱、堂嚫(对僧堂之僧施物之意)、表嚫(分与施物之意)、信施(信徒施物之意)。此外,献上钱财,称为上嚫;施物供于佛前,称为下嚫。于日本,信者所属之寺院,称为檀那寺;而道场所属之信者,称为檀家、檀中、檀徒、檀方。
  布施乃六念之一(念施),四摄法之一(布施摄),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如对佛、僧、贫穷人布施衣、食等物资,必能招感幸福之果报。又向人宣说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使人离开种种恐怖,称为无畏施。财施与法施称为二种施;若加无畏施,则称三种施。以上三施系菩萨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布施若以远离贪心与期开悟为目的,则称为清净施;反之则称不清净施。至于法施,劝人生于人天之说教,称为世间法施;而劝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脱门),称为出世法施。此外,关于施、施波罗蜜之区别,据优婆塞戒经卷二载,声闻、缘觉、凡夫、外道之施,及菩萨在初二阿僧只劫所行之施,称为施;而菩萨于第三阿僧只劫所行之施,则称为施波罗蜜。
  据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载,在家菩萨行财施与法施;出家菩萨行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施;而得无生忍之菩萨则具足施、大施、无上施等三施。俱舍论卷十八举出八种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同书卷十八亦举出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园林、施常食、随时施等七种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