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整理一下《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虚词的用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0:29:25

告诉你,虚词的用法在不同的文章中的意思都很相近,以为都没有实际意义,很多都起结构 助词作用,我给你找了一个总结的。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及含义一览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据最新教学大纲要求)

  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