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古代制衣场景和制衣过程的古诗,请帮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17:40:50
最好简洁\明了一点

1.《红线毯》:
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余丈,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来歌舞,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有关解释:
择茧:不同季节、不同庄口(产地、蚕户)的蚕茧丝白度和单丝纤度有一定差异,如果混在一起缫制,就会得到丝色不匀、粗细不等的劣质蚕丝。因此择茧(现代缫丝厂称选茧)是丝绸工业的第一道工序;此外,一些压扁、挤烂而渗出液体的“血茧”、两个蚕宝宝共住一室的双胞胎“双宫茧”、霉变生斑的“黄斑茧”等等都必须选出,它们只能作为下脚料用于纺制绢丝。

缫丝:从蚕茧中将生丝逐渐抽取出来。每一颗蚕茧平均可以抽取2克重约900米长的生丝,而我们普遍用于织绸的每根蚕丝实际上是由八颗蚕茧合并在一起缫制的“合股丝”,由此可见蚕丝纤维有多么的“纤”细!

清水煮:蚕茧上的生丝是由丝胶包复胶着在一起的,否则蚕儿就无法将“做茧自缚” 。缫丝前必须把这些丝胶在热水中膨润、溶解,才能使每束丝之间松散开来,使抽丝工作顺利进行。而煮茧的水质则十分考究,若水质浑浊,则缫制的丝色亦不洁白肥亮;若水质硬度大、钙镁离子含量高,则丝身不够柔软,还会影响染色的鲜艳度。因此,“清水”煮茧是很有必要的。

拣丝:即使在缫丝前择了茧、缫丝时注意了水质的清澈,但是最终得到的生丝仍然还是会有一定质量差异,这当然与缫丝工艺的技术水平和蚕茧庄口的复杂程度有关。所以在染色织绸之前还要 “拣丝”,我们现代工厂中把这一工序称为“原料排队”:把相同色光的原料分成几个阶梯,分档集中使用,以保证织出的绸缎无明显横档。

练丝:江浙沪一带常把这个“练” 字误为“炼”,它的本意是把生丝反复放到水里浸泡、日光下曝晒,以脱除丝身外面包裹着的丝胶。由于需反复多次,因此“练”字后世引伸为“重复多次”的含义,如“练习” 。练丝用现在的行话说就是“脱胶”或者“精练”,目的就是把硬、黄、脆的生丝变成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