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鲁迅两篇杂文的读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01:28:05
两篇文章分别是《什么是“讽刺”》,《我观北大》。如果不行的话,还可以有别的选择:《铲共大观》,《习惯与改革》,《秋夜游记》,《骂杀与捧杀》,《说面子》。可以在这些文章中选2篇,分别写600字以上的读后感。谢谢哦~

鲁迅-读说面子有感

鲁迅在一篇题为《说面子》的杂文中指出,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的“脸”。这“脸”有一条界限,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做“丢脸”。这句话常被人引用,只是引用时往往忽略了,即使同一种身份的人,“丢脸”也有两种不同的丢法:一种是自己不要脸,一种是人家不给脸。
当然,面子有大小、厚薄之分,有“位子”可以易“面子”,有“条子”可以给“面子”,从面子开始向深层次研究,官官相护,面面相“需”,从古至今屡见不鲜,够威够力。于是有人争得了面子,也有人失去了面子,得者骄,失者馁,彼此都心态扭曲,面子成了一种相互折磨的刑具。早些时候,在某省法院院长会议上,院长们纷纷感叹,判决后执行难,因有人给批示,有人递条子,更有人讲特殊,面子、条子压弯法官的担子,使积存的执行案件越来越多.

一般来说,人的面子大抵同地位、身份成正比,越是有身份的人,面子越大,此时面子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最可怕的是那些滥用“面子”,损害甚至泯灭了自己的良心,或把眼前的面子建立在长久的耻辱之上。原中信公司副董事长兼香港嘉华银行董事长金德琴,侵吞公款及违法所得共几千万元,他对此解释说:“这是我面子大、国家借给我个人的。”有1230多万元资金来源不明的安徽阜阳原市长肖作新曾经说过,拒收他们的礼物,就是不给他们“面子”,没有把他们当成“自己人”,他们就会投奔其他领导。近年来揭发出来的一些案件表明,有些人在官做大了以后,脸皮也往往跟着大了起来。他们习惯于在各种场合上前呼后拥,颂歌盈耳,面子撑足了,但脸却丢大了。成克杰、胡长清等人就是因为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中国人是极讲面子的,可以这样说,面子观已经沉淀到中国文化的深层,成为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性格,林语堂归纳说:“中国人正是靠这种虚荣的东西活着”。有一句颇为流行的顺口溜,“有人办事不出门,有人办事找上门,有人办事没有门”,“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面子”也是一种资源,于是脸面的价值在历史的延续中备受珍视。一般来说,中国人轻易拉不下来脸,不过,一旦撕开脸皮,事情就难办多了。这几年中国人也从国外学来打官司、法庭见,但是西方人打完官司仍会坐在一起喝咖啡,中国人就